钱塘江地处我国北纬30°的东部沿海,出海口呈喇叭形,外大内小★■■◆,受潮汐影响时★◆■■■,大量海水涌入,加上江底沙坎的推波助澜,在海宁至杭州段,形成壮观天下的钱江潮,同时也对古代先民带来灾难■★◆■■。潮汐盈满■★◆◆■,江流陡发之时★■◆★★◆,“一旦飓风激射,木石茫无所措,不浃旬而五六十里浮沙溃决,惊涛直薄城下★■,浙西之田渐卤◆■★★◆,而东吴之地几壑。”钱塘江南岸,◆◆◆★◆◆“堤岸尽崩,荷花池复成海口★■★,与夏盖湖潮汐相往来。湖水受潮成咸卤,环湖七乡虽大旱,不敢以一勺灌田★★,立视禾苗枯死,居民大病。◆★◆◆★★”大禹之时,有无潮汐,不得而知。但《山海经》有说“共工臣名曰相繇,九首蛇身◆★,自环,食于九土。其所歍所尼■■■■◆★,即为源泽,不辛乃苦,百兽莫能处。禹湮洪水★■★,杀相繇,其血腥臭■◆◆,不可生谷◆★■★■。其地多水,不可居也。禹湮之■◆,三仞三沮,乃以为池······■◆■◆■■”古时,钱塘江岸堤多为沙石堤,凡潮涌过去,沙堤会有被卷塌危险,造成咸水大量灌入,土质变咸,稻谷不生,人畜不能居住◆◆★■■,虽用土回填★◆★◆★,也无济于事★★,其情形与《山海经》中的相繇描述,十分相似。相繇在《山海经》中又称相柳,相繇、相柳与浙江一带方言中◆■■◆“响了”一词音有相同■◆◆◆★★。怀疑是古代先民听到潮水声音,就会有人喊“响了■★”,提醒大家避开潮水,于是“民皆上丘陵◆■■■★,赴树木◆■■◆”。潮水是相繇的原型,也就合理了。★★◆“禹湮洪水◆◆,杀相繇”,就可能是大禹治水后的传说,与五代时的“钱王射潮”一样■■■◆◆,都带有神话色彩。钱塘江自李唐以后,才有河道改道记载■◆,总体趋势,南涨北塌★★◆■。钱塘江的沙地,和传说中的◆★“息壤■★★”一样会自己生长的,现在萧山腹地就有上古海塘。长江水中的浮沙◆◆◆,出海后,经潮汐作用◆◆★★◆,卷入钱塘江,给钱塘江两岸带来沃土■★◆★。土之沃以是,其害亦以是■★★★■。钱塘江岸堤的沙地◆◆■,一边涨,一边就塌,此消彼长◆◆◆。
以古典记载和出土文物为依据,对《禹贡》一文作全新解读:大禹治水的主“河”并非黄河,而是钱塘江,即《禹贡》一文中的“逆河■■★★◆”◆★。《禹贡》地域仅为我国一隅。《禹贡》南界为鄱阳湖与武夷山,西界为鄱阳湖到长江的连接水系★★■■。《禹贡》地域,◆★■“东渐于海”,北不过长江,此区域内中间隆起而高大的三清山,为古昆仑山■◆,其东为《禹贡》九州,西为《禹贡》西戎◆◆◆★◆。向西流的◆◆★◆■■“黑水”与“弱水”,分别为江西的信江与乐安江,东流的《禹贡》“逆河★◆■■◆★”为钱塘江◆★★。以钱塘江为中心■◆★■,按《禹贡》中的山脉★■、江河来划分《禹贡》九州,和现在浙江一带的行政区块划分相近。《禹贡》中的河流和支流走向,以及湖泊■★■、山脉★★◆■◆◆、各州物产、土壤等特征★■,都与现在东南一带地理、物产★◆◆★■、土壤等特征接近★◆■◆■■。会稽就位于《禹贡》九州水陆交汇中心◆■★◆★。
东据海,南至古代吴淞江◆◆★■■★,北至长江■★,即今苏南地区★★。■★“彭蠡既猪■■★★◆,阳鸟攸居”,此地已成沼泽,成为鸟类天堂◆★■◆。“三江既入”,此“三江”为苕溪水系、宜溧河和运河水系,三江之水入于太湖。“厥土惟涂泥”,土壤为海侵后的涂泥土,其田为下下◆■■◆★◆,其赋下上,上错。贡品沿长江,绕东海,进古代吴淞江,入东江,到达钱塘江。
按《禹贡》一文分析,钱塘江正源★■,即源于三清山东北,安徽到浙江建德的新安江段★■★■,为《禹贡》“西河”■◆。钱塘江南源为三清山东南的兰江■◆★■◆,为《禹贡》“渭■★◆■”水。“西河◆■”一段为山区性河流,《禹贡》一文也无导水记载。兰江源于马金溪◆★★,上游河段水流湍急,汇金华江后,始地势平缓,江面开阔,在兰溪市境内一段,由于河水的长期冲刷,上游江河的卵石汇集于此,并经受江水的冲刷和滚动■◆◆★■,形成长达十数公里长的黄蜡石沉积的江底。兰江穿过金华龙门山脉南段,至浙江建德汇于■◆★“西河★★★”,下游江段为富春江。富春江上游江段■★★◆,夹岸有山,至富阳鹳山■◆◆,江面始阔■★◆◆,并支分二路,南支为“南河■★■◆★”,在富阳春江一带为《禹贡》“渭汭■◆◆★”。至萧山后,二水合入钱塘江◆◆◆,水文上将上述水系统称为钱塘江。导“河”◆■◆◆,南到太华之山(武义牛头山)北面的武义江,东到★★★■“厎柱”,又东至于“孟津”,东过■◆“洛汭■◆◆◆”■★■■■◆,至于◆★◆■“大伾”,北过“降水”,即钱塘江起潮河段,又至于■◆★“大陆”◆★★■■,即钱塘江喇叭口。此地河道陡宽■★◆★★,受水底沙坎影响★★,河道变浅★★,两岸为广阔的淤涂水带,呈多条水流,向北“播为九河■★◆★◆◆,同为逆河★★”,入于东海◆■■■◆★。
南抵“荆◆◆★■★”山,北距“河◆★◆”,东接“兖州”。今浙江金华地区到富春江一地。“伊■◆、洛、瀍、涧既入于河。”★■■■◆“洛■◆”水即浦阳江。★★◆◆★“导洛自熊耳,东北,会于涧◆■、瀍;又东★◆◆★◆,会于伊,又东北,入于河。”浦阳江源出浦江县,东北纳源出义乌的支流大陈江(涧)◆■◆◆,又向东北纳源出东白山的支流开化江(瀍),进入浣江,往北分流,东流往东折北■★,至诸暨五浦头纳源出会稽山西麓的支流枫桥江(伊)。现在浦阳江向北注入钱塘江。“历史上,浦阳江曾经由临浦■★◆◆◆、麻溪经绍兴钱清★★,至三江入海。”又与曹娥江合为“济”水,又东溢而为■◆■■★★“荥■◆■”。“熊耳”即浙江龙门山脉的浦江仙华山,主峰南北双峰对峙,薄而竖起,形似熊耳。“厥土惟壤★◆◆■★★,下土坟垆◆★◆◆。”地处金衢盆地及浙中山地■■◆◆,土为黄壤和山地丘陵硬土◆■■,田中上,赋中上★★★■★。贡品“浮于洛,达于河”。
“济”★★“河◆★■★◆”一地为“兖州”,即今绍兴和萧山一地■■◆★■★。萧绍一地,河道密布,湖泊众多,素有■◆“千浦之国”之称,故说“九河既道■★■■◆◆”★■■◆。◆◆★■“导沇水★■◆,东流为济,入于河,溢为荥;东出于陶丘北,又东至于菏,又东北,会于汶,又北,东入于海◆◆”。水合为“沇■■”,水溢为“荥◆■★◆★”,水入河为★■★■★■“漯◆★◆◆★”。韦昭注《国语·越语上》◆★◆“三江环之◆◆★,民无所移★■★◆★”一语,谓:■◆■“环,绕也★■。三江:吴江、钱江、浦阳江◆★。”“历史上,浦阳江曾经由临浦、麻溪经绍兴钱清,至三江入海。”现在浦阳江北入钱塘江,是“明天顺中,太守东莞彭公谊乃凿通碛堰山◆◆■,引上流之水,从渔浦入钱唐”。★◆“导沇水,东流为济■■◆,入于河★◆”,“沇”水源自“豫州”★◆★★,沇合于“兖州■■◆★◆◆”,溢而入“青州”之◆★■◆◆“汶”水。■◆■“伊■◆★★、洛、瀍、涧”四水与“澭、沮会同”,六水允合成“兖◆◆■★★■”,其间东流一段为“济”水。“济”水即绍兴钱清江段。浦阳江素有“浙江小黄河★■◆”之称,与钱塘江并称三江◆■◆■★★,自有独自东入海之处◆■■★◆◆,水流量也较现在大◆■◆■★。浦阳江入钱清江,汇绍兴曹娥江后,一支北入钱塘江,合称三江口。另一支至上虞龙山南溢而为◆★◆■★★“荥”,沿浙东运河,入宁波甬江后东入海。◆★■★◆★“在距今4500~4000年左右,······我国东部海平面比现代高2-4米。”说明大禹治水时水位高于现代,浙东地区又水量充沛★◆★,大禹之时水流可以溢过此处■◆。“雷夏既泽”,雷夏泽即今绍兴上虞夏盖湖◆★。现在夏盖湖已自措为田,“康熙五十年,沿海堤岸尽崩★■◆■,荷花池复成海口,与夏盖湖潮汐相往来。■■◆”“澭、沮会同”,“澭”水即上虞江,“沮”水即源于磐安的剡溪。剡溪与东阳江分水于磐安,东流■◆“沮”水为剡溪,西流“沮■■★★★”水为东阳江■★■◆◆,东阳江与武义江合为金华江,入于兰江,为《禹贡》“漆、沮既从”★★◆。分析《禹贡》中二水同汇的★◆◆◆,得出水流短的在前,长的在后。“澭、沮会同”■■★■◆,二水汇合为今天的曹娥江。“桑土既蚕”,咸卤之地,宜作桑蚕。“厥土黑坟”,现代的萧绍平原多为近代围垦而成■★★◆,禹时“黑坟”为绍兴丘陵熟地和江边潮土。田中下,赋下等★■。◆■★◆◆“兖州★★★■◆■”是大禹治水主地,治水人力抵赋十三年。特产为“漆”★■◆★★★,跨湖桥遗址就出土有■■◆“漆弓■★◆★”,至大禹治水时,此地就已有近4000年的用漆历史。《禹贡》◆◆■★★★“豫州”章中有“荥波既猪,导菏泽,被孟猪”。言明“伊、洛■◆◆■■★、瀍、涧”的水流去向■◆。“荥波既猪”,即“沇”水溢过上虞龙山后,汇为湖泊◆◆。■★■■★“菏泽”即今浙东运河上虞段,此段地势略高,水流平缓。大禹在此段★★■■,深其川■◆◆★◆,导其流,疏通为行船水道,故说★■■◆“导菏泽”。■■★◆“孟猪”即宁波古代广德湖。“盖湖之大五十里■◆◆◆,而在郑之西十二里。其源出于四明山,而引其北为漕渠,泄其东北入江”,广德湖现已置为田,“三年二月一日,诏:★★‘越州湖★■★◆■,明州广德湖自措置为田,下流湮塞◆■◆★,有防灌溉,致失陷常赋。■◆◆’◆◆■■”◆★★■★◆“陶丘”一地位于今天上虞、余姚一带,有人考证,上虞、余姚◆■★、绍兴三地,◆★★■◆“舜的遗迹就有17处★■■★◆◆”。
东至海,北至■◆“淮”水◆■,南至“岱”山■■,并与◆■★“冀州”接壤。◆★■■★“徐州■■◆★◆★”一地,今浙江嘉兴、湖州及上海东南部。“淮”水为古代吴淞江。“松江下七十里分流■★,东北入海者为娄江;东南流者为东江,并松江为三江。★◆■★”◆■★■“南江又东北,为长渎历河口,东则松江出焉。江水奇分,谓之三江口■◆■◆。又东,至会稽余姚县■■★◆★★。★★◆◆”“吴松古江★■■◆◆■,古道深广,可敌千浦。”吴淞江,又称松江、吴松江。古时上海黄浦江(古称东江)是吴淞江一条支流,向东南入于钱塘江,即“泗”水。支流娄江(今已湮灭)东北入长江,即“沂◆■■★■★”水。“排淮◆◆★★、泗注之江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,也说明《禹贡》“淮★■★■”水通长江◆◆。上海古称松江府,今松江是上海的一个区,吴淞江变成黄浦江一条支流。“大野既猪,东原厎平。厥土赤埴坟★◆,草木渐包”,是说太湖东部,已成大泽■◆,水位停涨后,东原得到治理。土为红土,草木渐盛。田中上,赋中等。“厥篚玄纤、缟”,贡品为用圆竹筐装的玄纤◆■■、缟◆◆■,在湖州★◆◆“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丝带、丝线和出土了一批绢片”。出土时就装在一个圆竹筐里■★■◆◆。◆■“导淮自桐柏★◆★■★★,东会于泗、沂,东入于海。★■★★”古代吴淞江泄太湖之水,源头有定为太湖一说◆■■◆★◆。然把湖作为水流源头★★◆,其理难通■■◆。现代有把继承吴淞江的黄浦江源头,定为源于安吉龙王山的西苕溪之说。按《禹贡》“导淮◆★■★■◆”句判断★★■,《禹贡》也是如此定的,■■■★◆“桐柏”即浙江安吉龙王山。★★“熊耳、外方★◆、桐柏至于陪尾◆★■。◆★■◆★★”即浦江仙华山(《禹贡》熊耳),经五陵古道过江,到临安西天目山(《禹贡》外方)◆◆,经天龙古道至安吉龙王山(《禹贡》桐柏),再到安徽宁国(陪尾)的山间古道。“内方,至于大别■◆◆。”即东天目山(《禹贡》内方)到安徽的杭徽古道。贡品浮于古代吴淞江,入东江,达钱塘江。
《禹贡》九州,为大禹治水时的实际领地。尚有福建蒲城◆■、江西东北部、安徽南部为《禹贡》◆■★“西戎”,自南而北分别为“织皮、昆仑、析支■■◆■■、渠搜。”“黑水”南、北皆有“织皮”,向北的三清山一带当为《禹贡》“昆仑■◆■■”,值得一提的是,三清山的山状特征、四周水流★◆◆■◆★、所处地理等,都与古昆仑山的各种记载,相当的吻合,当为古昆仑山无疑。《禹贡》地域,■◆■★“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■★■◆”,南抵鄱阳湖与武夷山,北不过长江★★◆,即我国东南一隅。古昆仑山西部为《禹贡》“西戎◆★◆■■”,其东为《禹贡》九州◆◆。而《禹贡》九州的水陆交汇中心,就是会稽★◆■■■■,大禹在会稽会诸侯就顺理成章了★★★■。
“导弱水★◆★,至于合黎,馀波入于流沙。◆■★◆■”★■■■★“弱水★★★■■”为江西乐安江,至于“合黎”◆■■■★★,★■◆◆■“馀波入于流沙★■◆■★”。“流沙出钟山,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,西南入海◆◆◆■★■,黑水之山■■★◆。”钟山也就是现在江西石钟山,■■◆“流沙”一地★◆■,为江西中北部,石钟山长江口到鄱阳湖间的大片水系。“流沙■★”西行又南行,西南入鄱阳湖■■◆■。★★■★“导黑水,至于三危,入于南海◆★■”。“黑水◆■■★■◆”为江西信江,信江源头有二,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金沙溪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★★◆■,二水在江西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。《禹贡》取丰溪为“黑水”正源★★◆◆,丰溪源头的广丰有■★★■★■“黑滑石之都◆◆◆”之称。信江过江西龙虎山,入于鄱阳湖,即入《禹贡》“南海”。《禹贡》“三危”在江西鹰潭一地,龙虎山二峰和龟峰合称“三危”■◆■★■★。
对《禹贡》一文的地域范围,历来争论不休。不仅有《禹贡》成书年代的考量■■★,也有对夏朝地域范围的不同界定◆■★。“芒芒禹迹,画为九州”(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引《虞人之箴》)■■,大禹治水遍及九州,现在多地有大禹治水的传说,《禹贡》中的地名也遍及华夏。但大禹之时★◆◆◆,在如此广阔地域治水,按当时的生产力■★◆、交通条件来说,是不可能的,■★★“禹之治水亦仅限一隅”。《禹贡》九州的疆域★■,是否为现代九州范围★◆■,是能否考证出夏朝起源地的关键。“谓广大乎舜禹■■★■◆?曰:古者百王之天下,臣诸侯也,未有过封内千里也★◆★”(《荀子·强国》)■■◆◆,古代帝王地域方圆不过千里,是对大禹之时疆域的很好说明。禹后历夏、商■◆、周三代■◆★◆,疆域也没有到达现代九州。现在禹迹遍及华夏,《禹贡》一文中的地名,很多超出现代九州之范围。分析其原因,不外乎二。一是,大禹治水以后◆★★■,夏、商的不断迁徙,把大禹治水事迹带到了各地,也把《禹贡》中的一些地名带到了各地■■◆★◆★。二是,春秋战国之后,对《禹贡》地名的附会★■。“夏人◆★◆◆★‘十迁’”,★■◆“盘庚五迁”(《尚书·盘庚》),频繁迁徙,有把夏初地名与传说,带到用到相对应位置的可能★■★。除此之外,《禹贡》地名有被附会成分。现在许多省市县办志,在述说本地区历史沿革时,多有引用《禹贡》地名之处。还常为一处地名而聚讼不休◆★。古时也然◆◆■■★,晋人郭璞言“下逮战国,王迹熄而圣言湮◆◆■★◆,处士横议而异端起,人人家自为说······”,至春秋战国★■,已难辨《禹贡》地名的原始地,各地为证自己历史,有附会《禹贡》地名嫌疑■★■◆◆,而★◆“黑水”◆◆★◆■◆“三危■■■■”★■◆“弱水”◆◆◆■“敷浅原”等地名,位于《禹贡》地理边疆,古代就少有附会◆★◆★。春秋之时◆◆,诸侯争霸■◆,百家争鸣,著书立说。《吕氏春秋》始初论现代九州之地域位置。而秦始皇焚书,三代典籍尽毁,迨至汉初,已难考《禹贡》地名原地。汉后学士诚信为本专业服务官网■■◆◆★★,遂纷纷注解先秦经典◆◆■,定现代九州之范围,正《禹贡》地名之位置◆◆◆◆★,但已与禹时九州和《禹贡》原地名相去甚远。除《禹贡》有九州名称外★★◆,尚有《尔雅·释地》有九州说,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有九州说,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有九州说。九州名称大部分相同■★★■◆◆,然地域范围和内容,却不尽相同★◆◆◆■。“至汉武帝元封五年◆◆,才正式在全国设十三州★◆★◆■。”现代九州位置才正式确定■◆◆■■。现代九州与《禹贡》九州,位置不同◆■◆,其内地名又怎能与现代一一对应。大禹治水的区域仅限一隅★◆★,《禹贡》范围也仅为夏初时的疆域★★◆★■。
夏代历史,由于出土资料的匮乏,地点的不确定,常遭人诟病,甚至质疑夏朝的真实存在★★◆◆★。古代文献中,关于夏的记载,以大禹治水事件的记载★◆■★★,最为翔实,资料也最为丰富。考证大禹治水事件,是解开夏朝历史的一个切入点。《尚书》中《禹贡》一篇◆◆■■,是考证大禹治水地的最重要文献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近四成的内容就来自《禹贡》一文■■★■。《禹贡》全文仅千余字◆■■◆■★,却详细记录了大禹治水时的山川地貌★★◆★、河道走向、湖泊位置、九州物产和土壤特性。古往今来,考究《禹贡》者,著书立说者■★■◆■◆,比比皆是。随着现代地下考古材料的不断出土,为考证《禹贡》一文提供了许多地下资料。本文以出土文物为依据★◆■,结合古代文献记载,对《禹贡》地理作全新解读★■◆。
东到海,北界于“衡★◆■”山与“荆■★★★◆”山。今浙江温、台二州。“荆■★★”山◆◆■◆★,即永康石城山。“江、汉朝宗于海◆★■◆。”“北江”■★◆■“中江”由“荆州”并列向东出海。◆■★◆“北江★◆◆★★”即由台州出海的灵江,“中江”即由温州出海的瓯江。“南江”为温州飞云江,不记入大禹导江,故不提。“九江孔殷■◆◆■★,沱、潜既道”,“九江◆★★■■◆”■★★■■◆,是指瓯江中的大溪一段★◆■★◆,此段有多条支流并入■■◆★■,合称“九江”■■★★◆■。瓯江是浙江第二大水系,水量丰富■■★★◆。“九江纳锡大龟”,★■◆“大龟◆◆■◆”也即大鼋,而瓯江素有大鼋之乡的称谓。★◆◆■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东★◆◆■,为沧浪之水,过三澨,至于大别,南入于江。东,汇泽为彭蠡■■★,东★◆,为北江◆■★■,入于海”★■■◆。 “嶓冢导漾”,“漾”水即灵支流始丰溪◆★■★。“东流为汉■■◆■”,“汉”水即灵江主流永安溪★★,始丰溪南入永安溪■◆◆,合为灵江。至临海汇为巨大的水泊,即“彭蠡”,又东出海。★★“岷山导江,东别为沱,又东至于澧◆◆;过九江■■,至于东陵,东迆北,会于汇;东为中江,入于海。”“东别为沱”,“沱■◆★■”水为瓯江支流好溪◆■★■。■★★■“澧”水为瓯江最大支流小溪。“沱、潜既道”,“潜”水为瓯江支流松阳溪。“厥土惟涂泥”,温、台一带为浙江东南平原◆■,受海侵已成涂泥地。田惟下中,赋上下。括苍山又称栝苍山,生栝树,贡品中就有“栝”。温州贡品沿瓯江进入好溪,越过石城山古道进入“豫”州。台州贡品沿灵江★◆★◆,至皤滩古镇,到横溪镇,越苍岭■★★,过石城山古道进入“豫”州,入于◆◆■■★◆“洛”◆■★◆◆■,达于“南河”。《禹贡》★■★“导九山”,即开辟九条山间古道★◆★★◆■,连接各州。★◆“沱、潜既道”,非二水入于原道,是指二水都分别开辟连接◆■“豫”“雍■■★”二州的山间古道。即浙江丽水到金华的石城山古道,浙江丽水到衢州的衢处古道。浙江地处丘陵地带,多山间古道。古代出行,除水路外,多走古道近路,有“水行而山处”(《越绝书》卷八)之说◆★★◆■,浙江一带的许多山间古道■◆,至今尚无堙废。
南至“黑水”■■■■◆◆,北达“西河”★■★,今浙江衢州一带★■。“西河”为钱塘江安徽到浙江建德段。兰江上游马金溪源出安徽省休宁县,在三清山东南,其向西水流为江西乐安江,在江西三清山西北,即“弱水既西”之“弱水◆◆■”★■◆。“导渭自鸟鼠同穴,东会于沣■◆,又东会于泾,又东过漆沮,入于河。”兰江也就是《禹贡》一文中“渭■■◆■■”水。兰江上游马金溪,其源头为浙江、江西■★、安徽交界的开化古田山◆◆★■◆,古田山即“鸟鼠”山。兰江东南流经衢州江山,东纳江山港(沣),又东纳乌溪江(泾)◆■■★★,乌溪江又称周公源,是兰江最大一级支流■★◆■★,故■■★■★“泾属渭汭■★◆★”。金华江又名婺江■■■◆◆★,其支流有东阳江、武义江。东阳江即“沮” 水,武义江也即“漆”水★■◆★★◆。金华江入于兰江◆★■★◆■,故◆■★◆■“又东过漆、沮★◆★■■”,“漆、沮既从”。衢州的金衢盆地◆■,土质肥沃,西部多为山地★★◆■,其田惟上上,其赋中下。贡品有“球◆◆★◆■、琳■★◆★、琅玕★★■◆■”■■★★★,皆为美玉,兰江与江西信江皆产黄蜡石,“琅玕”即黄蜡石★◆★■■■。★◆◆■“浮于积石,至于龙门★■■◆★◆、西河★■■★◆,会于渭汭■★◆★■◆。”贡品浮于积石,穿过龙门,入与富春江。并与其余各州贡品■◆,会于■◆◆★■“渭汭”。■◆★★◆■“织皮■★◆■■◆、昆仑◆◆★■◆★、析支、渠搜◆★,西戎即叙。”西部的织皮氏、昆仑氏、析支氏、渠搜氏◆★★★◆,都得到治理,西部已经安定。
东至海,北到“岱◆◆★■”山★■,西与绍兴以四明山脉★■、天台山脉为界■★★◆◆◆,今浙江宁波、舟山一地。“嵎夷既略”,《书·尧典》载◆■■◆★:■◆“分命羲仲■■★■,宅嵎夷,曰暘谷。■■■◆”★◆■■■“潍、淄其道■★★◆◆”,按水流长短,◆◆■★“潍”水为余姚姚江■◆■■,“淄◆■◆■◆◆”水为奉化江。“厥土白坟”,土壤为水稻土和山地坟土。“海滨广斥”◆◆★★,东接诸岛,混茫无际■◆。田惟上下,赋中上。“厥贡盐絺,海物惟错★■◆。■★”贡品有宁波、舟山的海盐★◆、海产品和四明山脉间的丝★■◆■★◆、麻等★◆◆★。贡品线路为,浮于甬江◆■◆★■,通过“济◆◆”水(即浙东运河线路)到达钱塘江★◆★★。还有,钱塘江出海口是历来不宜行船的。
太华之山和★◆◆◆“黑水”的南边为“梁州★◆◆”◆◆◆。即今浙江丽水一地。“黑水”为江西三清山西南的信江■◆★■◆。“厥土青黎■◆◆★■■”◆◆,丽水为浙南山地,土多粗骨,土质参差★■。其田惟下上,其赋下中■★◆■■,三错。贡品有“铁”■★“银”“镂◆■★★”等。相传,上古十大名剑大多出浙江丽水、福建一带的深山★■■■◆◆,与此地的古代铸造技术不无关系。“织皮,西倾因桓是来★★◆★■”,“织皮”为部落名称◆■,在丽水西南面,即福建蒲城到江西广丰一带。“西倾◆◆”山为福建与江西、浙江交界处的武夷山■■◆■。武夷山景区内最高的三仰峰◆◆◆,皆由东向西倾,是名◆◆“西倾◆■★■”山。其贡品“因桓是来■◆★■■”,“桓”字有解为桓水,也有解为桓山,本文解为“桓■■◆◆★”字的本义,即木桩。大禹“行山表木”“经启九道★◆◆◆★”(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引《虞人之箴》),“因桓是来”即沿打好的木桩、路牌而来★★◆。★◆“梁州”贡品走道■◆★★■■,★◆“浮于潜■■■,逾于沔,入于渭★◆,乱于河。■◆■◆★”“潜”水即瓯江支流松阴溪■★★,“沔”水即衢州灵山江◆■★◆★■。“梁州◆◆”贡品由松阴溪■◆■■,越衢处古道,入衢州灵山江■◆★◆,进入与衢州兰江★■。贡品走道■■,只表其一,也可按方便走★■◆★◆★“荆★◆■■★◆”州贡道,故说“乱于河”。
虽然《禹贡》中的地名位置很难考证,但分析《禹贡》一文的贡品和河道走向等特点■★■★★■,再加上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古成就,是不难判断出大禹治水地的◆◆■。《禹贡》九州有四州东部靠海■◆★★★,分别为■◆■★■“青州”◆★■■“徐州”“扬州■★★★■■”“荆州”四州。《禹贡》疆域又“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”,可以判断★◆★■,《禹贡》所处是一个东部靠海地域。《禹贡》导水章中,就有五条河道是独立入东海的,其地望也说明在东部沿海一带◆◆★■。《禹贡》贡品中“篚”“漆”“丝”有多次出现。1958年◆■,“在浙江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丝带、丝线日,◆◆“经专家评审◆★,发现世界上最早绸片的中国湖州钱山漾文化遗址被正式命名为‘世界丝绸之源’”。“篚”是一种用竹子编的圆筐,“漆★■◆■■◆”都取自野生漆树◆■◆。竹子和野生漆树是现在江南所特有。韩非子曰◆■:“尧禅天下,虞舜受之,作为食器,斩山而财之,削踞修之迹,流漆墨其上◆★◆,输之于宫,为食器。诸侯以为益侈,国之不服者十三。舜禅天下,而传之于禹★★◆★■。禹作祭器,墨染其外,而朱画其内。”(《韩非子·十过篇》)与《禹贡》中有“漆◆■★◆★■”的贡品,可以互相印证★■◆◆★。也可以看出★■◆★★★,舜、禹之时★◆★,就大量使用漆器。1977年◆■◆★,在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的朱漆涂饰木碗■★★,◆★★“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最早漆器实物。◆◆★”而出土有★■“漆弓■★◆◆◆”的钱塘江畔,“被专家称之为中国的■◆■★◆‘漆之源’”。《禹贡》一文中,九州贡品的运输路线◆■★■★★,几乎全是水路运输,最后都◆★★★★“达于河”。研究《禹贡》者,几乎无一例外地把“河★◆★”理解成黄河★★★◆。然而黄河流域地势平坦而广阔★■★◆,一马平川,又无江南的错综复杂的水道◆★,故适于车马而素无舟楫之利。古代江南地区,水网密布◆◆■■,山陵众多,道多崎岖,适于舟楫而无车马之利,可谓各有所长★■★■,因势导利■■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载:“九疑之南★★★■◆,陆事寡而水事众★◆。······雁门之北◆◆■,······人不弛弓,马不解勒★★,便之也。■◆”古代把舟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◆★■★■★,其地望只在南方,而不是黄河流域。在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六支船桨◆■★★■◆,跨湖桥遗址更出土有独木舟,“最后通过考古发现和船史研究,证实在七■■★★■、八千年前的远古年代,地处钱塘江畔的证据地区,是中华舟船文明的发祥地”★◆★◆■。浙江的◆■“世界丝绸之源■◆★”◆★◆★■“漆之源■■◆■”“中华舟船文明的发祥地”★★◆■,符合《禹贡》中三样重要的物产和交通工具◆★★。《禹贡》一文描述的地域◆★,是一个河道密布,山陵众多,地多竹子、野生漆树和大量桑树的地方,有江南山水之乡的情景★■。《禹贡》中有五条或六条河是独立东出海的,分别为◆■■“淮”“河”“汶”“汉”(北江)◆■◆■“九江”(中江)以及按推理存在的南江。我国东南一带■★★■◆,就有多条江独立入东海◆◆★,分别为古代吴淞江以及位于浙江的钱塘江、甬江(古代浦阳江汇曹娥江后★◆★★■,溢水入甬江东出海)、灵江、瓯江、飞云江。越人又“水行而山处,以舟为车◆★■,以楫为马■◆◆,往若飘风◆◆★◆★■,去则难从。★★■◆”(《越绝书》卷八)水行而山处特点,符合《禹贡》“导九水★★”★■◆◆★“导九山■■◆★”的地理特性。古典记载尧★■、舜、禹之时的洪水,也都无一例外地有水逆行的记载。★◆■■“当尧之时,天下犹未平,洪水横流······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,“当尧之时,水逆行······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◆◆★,“河出孟门,大溢逆流······★■■”(《吕氏春秋·爱类》),◆◆★◆★■“禹之治水,水之道也,······水逆行谓之洚水,洚水者,洪水也······”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◆★★■◆★,《禹贡》称◆◆★■“河■◆★■★★”为■★★“逆河★★★◆★”,水逆行的最大可能就是潮水■■★★◆■。钱塘江潮水闻名天下◆◆,符合古籍★■◆★◆★“河◆★◆★■”水的逆行记载。又◆★“古者禹治天下······以楗东土之水······★★■■◆”(《墨子·兼爱中》)其中的“东土之水”,可以解为东边来的水。从良渚遗址的发掘成果来看,钱塘江流域有古代文明起源地的考古依据★◆。
■■◆“冀”字★★■■◆■,★■★■◆“田”在“共■★■■”上,上为★■◆◆★■“北”方。徐旭生在《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》一文中认为,禹所治水并不大,只是一条水名为★◆■◆■■“共水”的河流。■◆◆“冀州”地望,就是在■◆“共水■■◆★■”北岸,有田的位置。故禹贡冀州■★◆◆★,就是钱塘江北岸的杭州★◆。“厥土惟白壤,厥赋惟上上错◆■,厥田惟中中。◆■”白壤土就是水稻土,赋上上■◆■。“鸟夷皮服”,“皮服”是“鸟夷”贡品★◆■◆★,为尧舜之时的一种冬装◆◆■■★,“尧之王天下也,茅茨不翦,采椽不斫■◆◆,粝粢之食,藜藿之羹,冬日麑裘,夏日葛衣······”(《韩非子·五蠹》)贡品“夹右碣石入于河”,南入于钱塘江。杭嘉湖地区,尚有苕溪水系,不入《禹贡》导水章内。《苕溪运河志》载“防风氏所守之土,今在苕溪流域的德清武康镇之封山■■◆◆◆◆、禺山一带。当地民间传闻★■◆★■,防风氏治苕溪◆★★、太湖有殊功······■★■★◆”
《禹贡》一文,古谓禹、益所作■■■◆,由孔子录入《尚书》★■★。19世纪二■◆★■、三十年代以前★★★,对这一说法并不怀疑◆◆■★。到了近代,才对《禹贡》一文的成书年代★◆◆,提出众多质疑■★◆★。综合起来■★◆■,主要有战国说、春秋说和西周说。司马迁将《禹贡》一文几乎全文录入《史记·夏本纪》中。以司马迁治史之严谨★★★■◆,《禹贡》成书于虞夏之说应当是可信的。